淺談服裝設計與服裝工藝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服裝專業教學要棄舊創新,積極開展產學研、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改革試驗,進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建立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兩個教學模塊的改革試驗,合理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建立服裝設計教學中設計理論與工藝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技術應用性、技術高新性,保證人才的持續發展性,把教改真正提升到人才使用者的著實點上。實現“畢業即就業、上崗即能用”的教學目的。
一、構建新型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路
教育內涵及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要求,即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以相互間的聯系為基礎,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注重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并重,知識與能力相當;不斷促進教學內容更新,加強學校與社會聯系,整合優化課程體系。服裝設計屬于實用美術范疇,集藝術與手工技藝為一體,要求設計師既要有藝術審美觀,又要擁有高超的手工技能。服裝業有別于其他設計行業,它期望畢業生更具有商業性和動手能力,不僅有創新意識、品牌意識,而且又能在產品運作過程中解決具體問題。因此服裝設計教學要發揮專業優勢特色,將培養目標定為 藝 術 與 設 計、設 計 與 技術、技術與管理相結合,課程內容圍繞創造能力、創業精神的應用型、復合型的專業人才設置。同時還需建立穩定的服裝教學研究和實習基地,加強校企聯合,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培養學生勝任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堅持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中要改變 學生只能設 計不 能 制 作 的 現狀,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企業對接。據此,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應以三大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并帶動相關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從而合理構建出新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結構體系,新的理論與實踐關系課程體系。具體方法是:運用“三位一體”教改思路,將二大專業課綜合為一門專業大類以專業課基礎專業課技能進行分解,最后以專業課綜合加以提升;始終把握以設計為龍頭,結構為基礎,成衣為檢驗這一整體連貫的教學形式,完成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整合優化相關課程與教學環節,以體現“三位一體”的“款式—結構—成衣”為結構主線,安排與構建其他教學環節,按照校內與校外的教學要求,科學合理地配置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結構體系。每學期都安排有“設計—結構—成衣”的“三位一體”的實踐課程教學環節,完全體現出理論—實踐、實踐—理論這一原則與特色。
二、新型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內容
根據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要求,將三大專業課程款式—結構—成衣整合為一門專業大類,以專業課基礎體系、專業課技 能體 系、專 業 課綜 合 體 系 加 以 分解,合理構建出新型專業課程結構體系,進而帶動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優化課程設置,及時對教學計劃進行動態管理和修訂,經常到先進服裝企業實地考察職業崗位的要求,以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依據,不斷調整教學計劃,保證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先進性;其次,課程設置上強調實用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滲透性,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專業 技 能 與 崗 位 能 力 等 課程,基礎理論課的設置應以夠用為度,同時,抓好專業教學的兩個方面,一是專業課程,包括服裝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服裝生產與管理等;二是專業技能課程,專業技能主要包括設計、結構、工藝、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與操作技能、繪制與修改服裝生產圖的技能、服裝市場管理技能等,課程設置中,要根據專業特點和服裝企業的要求進行配比,突出實戰性教學環節。課程設置要立足現實,突出應 用 性,在 教 學 內 容 安 排上,各門課程需要橫向交叉滲透、緊密結合。全方位學習款式設計、結構設計、縫制工藝等課程,特別要掌握對各種結構設計的平面與立體轉換,通過綜合性教學內容訓練,使學生視野開闊,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能力。
具體做法是將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分為服裝設計(款式構成、服飾配色原理、服飾圖案設計、服裝學概論、服裝面料學)和工藝設計制作(制圖、打版、裁片、制作、后期整理等)兩大類。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采用項目化教學,以工作任務引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熱情。按照企業對各個崗位員工的要求進行科學分解,與客戶進行設計溝通→設計、修改圖紙→原料采購→樣衣制作→工業制版→流水線操作→后期整理→交貨等,每個流程學生都要參與,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將服裝面料學、服飾配色原 理、服 裝 款 式 設 計、立 體 裁 剪、工 業 制版、縫制工藝等課程知識點有機融合。通過實踐,熟悉了企業的操作規則和崗位要求,培養了動手能力。
三、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建立新型專業課程體系相融合的現代服裝設計教學模式,以產品設計為主,讓產品直接進人市場,讓每個學生的學習與生產企業相結合,參與企業科技革新與技術創新,培養高技能復合型應用服裝設計、制作、營銷管理人才。做到理論、實踐、市場一體化,這是我們課程體系改革的關鍵所在。
(一)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技術理論和實踐知識
這些知識不是按照其本身的邏輯,而是按照“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組織的,個體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來學習相關知識,學與做融為一體。該模式的實施,首先要選好具有課程整合功能和驅動效應的任務來組織教學。要選擇那些關鍵的、典型的、符合職業教育教學需要,真正能夠培養學生能力的任務實施教學, 達到促使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整合起來的目的。教學的關鍵是進行現場教學,選用典型服裝設計產品為載體,教學以生產過程為主線,強調生產任務的完成為教學目標,在完成生產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融入相關設計知識、材料知識、結構知識,工藝以及后整理等知識,樹立安全、質量、成本、效益等意識。下面以牛仔服裝設計為例來說明采用任務驅動模式的運用和實施。首先組織服裝企業技術專家對服裝設計專業所面向的工作崗位任務和職業能力進行系統的分析。牛仔服裝設計這門課程定位在牛仔服裝的設計、工藝制作等工作任務上,圍繞這些工作任務,以具體的牛仔服裝設計為學習模塊組織課程內容。這些典型模塊從簡單到復雜,形成序列,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職業能力。該門課程建議選取以下3個小任務:牛仔裙的設計、牛仔褲的設計、牛仔衣的設計。通過對牛仔裙的設計、牛仔褲的設計、牛仔衣的設計,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工作任務的知識內容與要求和技能內容與要求,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整合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知識。通過以典型牛仔服裝設計這個任務為中心,學生熟練掌握了牛仔服裝設計的方法和原理,牛仔服裝的結構與工藝方法,熟悉牛仔服裝后整理的操作流程與技巧,掌握牛仔服裝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具有安全、質量、成本、效益等意識,善于溝通和合作。通過實際任務的學習與實踐,使學生掌握牛仔服裝設計崗位的相關技能和要求,從而達到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的效果,實現培養工程技術型人才的目的。
(二)采用項目教學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通過組織學生真實地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項目教學法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到了今后就業所必須的技能,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學形式,加強教學的實踐性、開放性與互動性
工作室教學除了擔當對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的正常授課任務外,還必須針對市場,積累設計項目經驗,同時還需更廣泛地關注和研究本領域的新知識、新動態,形成以課題項目帶動教學、科研,使教學體系更完善、更貼近社會與市場的需要。在具體課程講授過程中,要做到將產品設計與作品設計相結合,對于服裝產品的設計選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通過和企業的合作,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讓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一些產品開發的科研項目,通過項目教學使學生在未邁出校門的情況下與企業的產品接觸,完成調研、策劃、設計、制板、實物、展示整個設汁過程,使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以實踐的形式來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為將來走向行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1、師生在工作室中以實踐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上課就是實踐,若在實踐中需要用到理論或者一些技術,學生要在課下找到相關老師自己解決,體現了教學的實踐性。
2、工作室制度實行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各個工作室學生可自由參觀其他工作室的教學,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在工作室內外可以平等、廣泛地交流學習經驗。例如設計工作室的學生可以去絲網印工作室、工藝工作室,也可以去編制工作室,主題教學對于學習者的基本態度是使其擁有自由交流和自由表達的機會。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
3、在工作室實現互動性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以導演者的身份,圍繞問題指導學生,相互研討,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設計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最為珍視和保護學生的藝術直覺,注重引導、啟發學生捕捉“感性”、“理性”概念之外的內心體驗,對于材料、工具與技術,不受經驗的束縛,學生能夠保持自由探索境界充分發揮其創造力。體現了教學的互動性。
四、總結
可見在服裝設計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模式、項目教學法模式、服裝設計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都是服裝設計教學中設計與工藝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有力體現。